沟通是一门艺术,是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,家校、家园沟通并不是简单地向家长汇报或者回答家长的问题,对于家长来说,家校、家园沟通是与教师共同教育的过程;对于孩子来说,家校、家园沟通对自身的成长有重要意义;对于教师来说,家校、家园沟通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仲稳山教授应邀来到泰州市教育局录播大厅,录制了《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》的在线培训视频,对全市中小学、幼儿园教师进行在线培训。他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:为什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?家长最不喜欢哪种类型的老师?老师最不喜欢哪种类型的家长?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什么?有效沟通的过程是什么样的?
为什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?
宏观上,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社会责任,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必须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,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。
微观上,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不同、所具备的素质高低不一,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,要让家庭教育都能与学校教育的步调一致,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。
老师最不喜欢哪种类型的家长?
过度维权型
学生在学校身心受到伤害、权益受到损害,家长采取正常方式维权,无可争议。然而,一些家长“漫天要价”式的过度维权,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,对学校、老师和学生,均会造成不利影响。老师见到这样苛刻的家长,只会对学生“敬而远之”。
甩手掌柜型
“孩子我交给您了,您该说就说,该骂就骂,该打就打,不要管我们。”这句话是家长最爱说,但是老师却往往不爱听。这句话看似是客套,但是话语中更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。教师关心学生不等同于“母爱”,家长希望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,这是对教育的误解。
自大自负型
这种家长可能是在某方面有成就或很有钱,总认为自己才能卓著,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,喜欢自己提出教育模式。他们经常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指手画脚,不配合学校的正常作业安排。
过分紧张型
这类家长喜欢一切以成绩说话,对小孩的教育重视过度,经常在电话里向老师询问小孩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表现,对小孩在学习成绩上的一点波动就显得非常紧张焦虑。这种家长过分焦虑地关注孩子的学习,不但给小孩造成很大的压力,有的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老师的私人生活。
毫无主见型
这类家长没什么主见,容易迷信专家和各种传言,人云亦云,比如:人家请家教给孩子补习他也想去请,人家孩子准备去国外游学他也心痒。
无原则宠溺型
这种家长处处宠爱着小孩,小孩吃一点苦或受一点委屈就心疼得不得了,小孩作业做晚一点就觉得心里酸酸的,甚至出手帮忙代替孩子做作业。有的家长见到自己的小孩学习跟不上全班的节奏,不去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,反而责怪老师教得不好。
爱戴“有色眼镜”型
老师最不喜欢听到家长说“责任全部都是老师和学校的”。一说什么就是老师没教育到位,学校没做到位。有些家长由于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老师,然后就会主观地认定一些问题的出现都是老师造成的。
爱打听小道消息型
现在网络极其发达,教育教学工作也非常透明。家长们中流传的各种小道消息很多,有些家长特别爱打听小道消息,然后就会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急于去找老师要个说法等等。
急于求成型
有的家长看到分数就着急,不去冷静分析,而是第一时间就去找老师问个明白。还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绩能够突飞猛进,总希望老师特别关注自己的孩子,最好能够给自己孩子开个小灶。
背后肆意评价型
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,有些家长会聚在一起抱怨,如学校的功课太多,孩子写作业时间太长,老师的惩罚手段太过严厉之类的不满和牢骚。背后议论他人的好坏,是对人际关系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行为,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巨大影响。尤其当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了老师坏话的时候,孩子往往就会对这个老师产生不满和敌视,而且会影响这门课的学习。
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什么?
1.构建三个“基本”
2.尊重学生家长
3.倾听学生家长
4.理解学生家长
有效沟通的过程是什么样的?
1.选择沟通的途径
电话沟通
短信
面谈
家长会
家访
2.选择沟通的时间与空间
时间:
个别沟通的时间由家长与教师共同协商,且最好不要在其他家长到校集中带孩子的时间。(家长会例外)
空间:
个别沟通的空间应是令人心情舒畅的地方,不要选择在人多的环境中进行。(家长会和家访例外)
3.进行沟通前的充分准备
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在班级、年级和全校的学习成绩状况(总体状况和各门课程的情况);
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在学校和班级内部的人际交往状况(与老师、与同班同学、与其他班同学);
充分了解每个学生近期的情绪状况,上课与下课时的精神状态;
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曾经向老师提出过的各种诉求;
充分掌握学校办学的总体要求和办学特色;
熟练掌握面对不同家长的沟通技巧。